她叫月月(化名),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她喜欢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热爱所做的这份工作。但是在北京将近两年,每天迎接她的是挤不上的地铁、难得一见的蓝天和望而却步的房价……
无数的年轻人和月月一样,他们离不开大城市的生活,但同时也被它的种种问题困扰着。
在人们不断走向大城市谋求机会的同时,也有很多人选择了“逃离”。
近年来关于城市病的报道不断增多,政府也逐渐开始重视起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下面是我们用Python爬虫软件从各大网站新闻报道中爬取的城市病相关热词,我们选取了前100个高频词,进行文本清理后得出以下的词云。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许多城市逐渐开始向“巨型城市”发展。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公布的全球超级大城市排行榜,共有25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入选,其中广州名列第二,中国另外两座上榜的城市是排名第10的上海和第20的北京。
对于巨型城市来说,人口迅速增长不仅仅带来了各种红利,也慢慢开始显现出它病态的另一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关系疏离……这些病症并不是一时的阵痛,而是如附骨之疽,触到了城市规划的核心,也蔓延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截至目前,城市病并无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定义。直观上,城市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都可称为城市病,囊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我们综合了城市病相关论文和报告中的多个指标,决定从资源、环境和生活三个方面来诠释城市病的种种问题。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维度为大家解剖城市病理,挖掘出巨型城市那些不可言说的痛。
我们将城市中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统称为公共资源,城市的资源总量有限,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巨型城市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问题越发凸显。我们将从人口密集、用水紧张、交通拥堵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巨型城市中的公共资源病理。
“干什么都要排队,浪费时间。”
“排号排了两年,新车都变旧车了。”
“地铁公交上永远都是人挤人,咸猪手真的防不胜防。”
............
城市扩张速度有限,而人们迁移的速度无限。随着巨型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人口密集成为了无法避免的问题,而其他的种种“病症”也或多或少与其相关。
我们将北京、上海、天津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全国城市人口密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上海、天津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均值,而北京却相对较低,似乎与人们的想象并不相符,但出现这种情况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国家统计局对北京城市人口密度中所使用的城市面积是基于行政规划的城六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面积来进行计算,这些城区主要分布在五环以内。
而根据2015年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北京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这些五环外的“隐形人口”往返在北京城的中心与边缘,也是这个城市里最无奈的风景。
水资源的匮乏是世界面临的难题,城市供水总量一定,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越来越剧烈,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
中国是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地域内有着许多河流,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水资源平分到每个人头上,就显得格外短缺。这个问题在巨型城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据水利部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我们对比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四座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与全国人均值可以发现,重庆、天津情况水资源匮乏问题较轻,但也只有全国人均值的一半左右,而北京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不到全国均值的10%。
城市越大,家与工作地分离的情况也就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候车时间的增加,乘车拥挤和交通潮汐式的拥堵。
如今,通勤问题不仅挤占了生活工作的时间,增加经济成本,最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心情,降低了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对城市的平均通勤路程做了排序,北京以13.2公里高居榜首,排在它后面的是上海和重庆,通勤距离分别是12.4公里和12.2公里。
我们获取了北京的实时公交线路并制作了相应的热力图,紫色部分表示此处公共交通线路拥堵,可以看到,北京城区基本都被笼罩在一片紫色当中。
中国很多城市的公交线在主干道上特别集中,线路重复系数高。除了公共交通,停车问题也困扰着大城市的规划,机动车无论是行驶还是停放都占用了很大的空间,而土地短缺在城市中心区尤为突出。
现在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逐渐普及当中,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可能会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大的变革。现在也有不少城市试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为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供可能,未来这个问题或许能够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解决。
生态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状况,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随着巨型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废气被排放,公共垃圾不断增多,噪声也影响着人们的听力水平。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们的破坏速度,这也成为人们在巨型城市生活的一大难题。
2017年的热播电视剧《猎场》中的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剧中的副区长曲闽京,由于女儿的呼吸道疾病,无法在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环境下生活,不得不全家寄居深圳。
这个情节明明白白地指向了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虽然大多数人不会仅仅因为空气质量不够好而选择离开大城市,但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呼吸道相关的疾病,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同时它还是造成老年哮喘的慢性因素。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室外空气污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通过这些措施,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但空气污染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迈克尔·格林斯通指出,“中国已在提高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并非一帆风顺。要使污染下降持续推进,仍需制定长期对策。”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三环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多达1.8万吨……
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垃圾围城”日益严重,但我国目前的整体垃圾处理能力还远远不够。以北京市为例,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的设计总处理能力日均约为1.03万吨,每天缺口达8000余吨。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垃圾排放量逐年攀升,而处理量却远远跟不上步伐。城市被垃圾环绕,变成了“垃圾围城”,这些数据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大城市中,噪声可谓无孔不入.近年来城市机动车辆的剧增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退休的大妈们不分早晚的在跳广场舞,商业广场每逢周末就有商家搞活动,扩音器中的声音络绎不绝,仿佛成为都市人耳边游荡的幽灵,让人烦闷不堪。
城市噪声对于居民的干扰和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城市噪声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城市噪声干扰居民的工作、学习、休息和睡眠,严重的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起疾病和噪声性耳聋(见噪声的生理效应、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对长期噪声暴露的听力保护的要求 8小时等效连续声级为70~90分贝,对于吵闹干扰的容许值要求日间等效声级为40~60分贝,夜间为30~50分贝。
居民生活水平是指居民用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程度。在大城市中,人们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实际却难以收获幸福感。中国传统式的家庭观念要求一个成年人承担起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的重任,另一方面大城市开放包容的观念又使得人们对于婚姻关系不再那么委曲求全,责任和焦虑并存的生活让人压力倍增。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孟母三迁”到重金购买学区房,都是奔着为了孩子,教育不能输的思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入学难成为群众反映较多的焦点问题。
除了孩子基本的入学需求,家长们都在寻求乃至抢夺更好的教育资源,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的商业产品就是学区房,在许多地方甚至达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同时,师资问题也是逃不开的,我们调查了北京与上海城市中小初高学校的师生比,发现其往往低于全国水平。
巨型城市中教育资源原本就相对紧张,而与此同时对优秀乃至顶尖师资和学校的追求,不论在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给城市家庭带来了很大压力。
城市越大,人情似乎就越冷漠。在同一层楼住了三年,却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在大城市里这似乎很正常。快节奏的生活造就了都市人的独立和怕麻烦,可另一面也是压力堆积的来源,孤独、冷漠、焦虑、失眠慢慢成为都市白领的隐痛。
“人们普遍地认为大城市人情冷漠——这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不反映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城市化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如是说。
确实,人们并不是放弃了社交需求,而是将它埋在了更深的地方。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人们更多地选择在互联网上倾吐心声。2016年腾讯大数据报告显示,大城市85后用户已成为社交APP主力军。
对于网络的依赖让人更加漠视身边的温暖,大城市中的婚姻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些现实。我们整理了近几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城市的婚姻登记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数值略有波动,但结婚和离婚数量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反。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不去组建家庭,而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诺大的城市中。
既然城市病已经是各大城市逃不开的问题,那么它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根据对北上广深四个城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我们选择了提及频次最高的13个关键词。
从总体来看,对于“城市病”,广州提及的频次最多为166次,北京最少为100次,上海和深圳的重视程度相当,分别为144和139。环境问题是四所城市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上海和广州又高于北京和深圳。同时交通和资源都是四所城市关注的重中之重,住房问题广深的关注程度大于北上,对于污染、医疗、就业和教育广州提及的频次均高于另外三座城市。
在2019年的工作部署中,四所城市对城市病相关问题均有所提及,以生态为例:
北京:“提高“大城市病”治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上海:“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广州:“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广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深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无疑需要付出代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既然城市病生成的原因多,表现形式也涵盖广,那么“治病”也就需要耐心地对症下药,从顶层设计下功夫,对不同的情况实行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采访了来自不同城市的三个年轻人——月月、凌安和晓彤,让她们谈谈对于城市病的感受,一起来听听她们怎么说吧!
人们仍然是热爱大城市的,但是城市的病态也依旧困扰着每个人的生活。当然我们相信,随着政府的重视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巨型城市这些病症一定能够慢慢减轻,还我们一个优秀又美好的家园!